| 自动化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 课程名称及编号: 运动控制系统 | 学分 / 学时:3/51 | |
| 主讲教师(姓名、职称): 赵群飞 教授, 陈卫东 教授,何弢 助研 | 授课语言: 中文 | |
| 必修/选修: 必修 | 开课时间: 春季 | |
| 适用专业: 自动化系 | 开课单位: 自动化系 | |
| 授课方式: 课堂+实验 | 考核方式: 实验与课堂表现30%,报告作业20%,期末考试50% | |
| 先修课程: | 后修课程 | |
| 课程简介: 《运动控制系统》是一门讲授交、直流电动机控制理论和控制规律,以提高电能利用效率及运动控制品质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秉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应用自动控制理论解决运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以转矩和磁链(或磁通)控制规律为主线,由简入繁、由低及高地循序深入,论述系统的静、动态性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运动控制系统的定义、结构及其分类,理解运动控制的必要性,掌握单、双闭环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VVVF变频器、交流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位置控制系统等的结构与原理、分析与设计方法。 | ||
| 课程培养目标 : 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各类交、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着重培养学生对运动控制系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从而掌握现代交、直流电动机的控制理论和系统设计方法,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本课程对学生达到如下毕业要有贡献: 2.2.能够针对一个系统或者过程选择一种数学模型,并能进行正确性推理,能给出正解 3.1.理解自动化专业系统控制和信息处理的意义及其在控制领域的主要体现 8.3.能表现出自我学习和探索的成效 | ||
| 教学要求: 完成课程后,学生将具备以下能力: 1、 在控制工程学科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2、 在团队中有效工作的能力; 3、 理解专业的、道德的和社会责任的能力; 4、 尊重多样性、现代化专业知识、社会和全球问题; | ||
| 撰写者: 赵群飞,何弢 发布时间: 2014. 1 
 | ||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运动控制系统》是一门讲授交、直流电动机控制理论和控制规律,以提高电能利用效率及运动控制品质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各类交、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着重培养学生对运动控制系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从而掌握现代交、直流电动机的控制理论和系统设计方法,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表1 课程的知识单元、知识点及学时分配
| 知识单元 | 知识点 | 讲课 | ||
| 序号 | 描述 | 序号 | 描述 | |
| 1 | 运动控制系统概论 | 1 | 运动控制及其相关学科 | 1 | 
| 2 | 运动控制系统及其组成 | |||
| 3 | 运动控制系统的转矩控制规律 | |||
| 2 | 可控直流电源-电动机系统 | 1 | 相控整流器-电动机系统特性与结构 | 3 | 
| 2 | 相控整流器直流调速系统数学模型与机械特性 | |||
| 3 | PWM变换器-电动机系统特性与结构 | |||
| 4 | 调速系统性能指标与开环调速系统 | |||
| 3 | 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 1 | 单闭环系统的组成及限流保护 | 4 | 
| 2 | 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静特性与动态数学模型 | |||
| 3 | 无静差控制系统的分析与PI控制规律 | |||
| 4 |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 1 | 双闭环系统的结构与控制规律 | 10 | 
| 2 |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与性能分析 | |||
| 3 | 双闭环控制系统的数字实现与转速测量 | |||
| 4 | 转速、电流控制器的典型系统校正 | |||
| 5 | 调节器设计 | |||
| 5 | 可逆直流调速系统 | 1 | 相控整流器-可逆直流调速系统主回路结构 | 6 | 
| 2 | 有环流可逆调速系统 | |||
| 3 | 无环流可逆调速系统 | |||
| 6 | 异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基本原理 | 1 | 异步电动机稳态数学模型 | 4 | 
| 2 | 变压变频调速基本原理 | |||
| 3 | 基频以下电流补偿控制 | |||
| 7 | 交流PWM变频技术 | 1 | 交直交PWM变频器主回路 | 5 | 
| 2 | 正弦波脉宽调制(SPWM)技术 | |||
| 3 | 电流跟踪PWM(CFPWM)控制技术 | |||
| 4 | 电压空间矢量PWM(SVPWM)控制技术 | |||
| 5 | 转速开环变压变频调速系统结构及实现 | |||
| 8 | 转速闭环转差频率控制变频调速 | 1 | 转差频率控制基本概念、系统结构与性能分析 | 2 | 
| 2 | 最大转差频率ωmax计算 | |||
| 9 | 异步电动机动态模型 | 1 | 异步电动机三相原始数学模型 | 4 | 
| 2 | 坐标变换 | |||
| 3 | 异步电动机在两相坐标系上的动态数学模型 | |||
| 4 | 异步电动机在两相坐标系上的状态方程 | |||
| 10 | 异步电动机按转子磁链定向的矢量控制系统 | 1 | 按转子磁链定向同步旋转坐标系mt中的状态方程 | 4 | 
| 2 | 按转子磁链定向矢量控制系统的实现 | |||
| 3 | 按转子磁链定向矢量控制系统的转矩控制方式 | |||
| 4 | 转子磁链计算 | |||
| 5 | 磁链开环转差型矢量控制系统-简接定向 | |||
| 11 | 异步电动机按定子磁链控制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 1 | 定子电压矢量对定子磁链与电磁转矩的控制作用 | 4 | 
| 2 | 基于定子磁链控制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 |||
| 3 | 定子磁链和转矩计算模型 | |||
| 12 | 同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 | 1 | 同步电动机的基本特征与调速方法 | 2 | 
| 2 | 他控变频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 | |||
| 13 | 伺服系统 | 1 | 伺服系统的特征、组成与跟踪性能 | 2 | 
| 2 | 伺服系统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与设计方法 | |||
| 14 | 总计 | 
 | 
 | 51 | 
三、教学方法
教学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力争培养出为社会所需要的“通才型”、“复合型”,“人性型”和“创造型”的工程型人才。《运动控制系统》整个教学过程由面授、辅导、自学、实验和作业五个环节组成。通过课堂上重点讲授、难点分析,加上作业辅导和实验指导,使学生学好本课程。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掌握、理解和了解。
1.掌握 对于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即能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又能灵活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并能够初步进行运动控制系统设计,同时能够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 对于本课程的一般内容(指掌握程度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即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内容,对所涉及的内容能够进行分析和判断。
3.了解 对于本课程的次要内容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一般是指在眼下不必进一步深入和扩展,有些也许需要学生自己今后在工作中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1.知识考核
占总成绩的50%。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涵盖所有讲授的内容,考试内容须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2.实验考核
占总成绩的30%。按实验态度、操作技能、实验报告进行综合评定。
3.作业报告
占总成绩的20%。按作业态度和报告进行综合评定。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1.推荐教材
[1] 阮毅 陈维钧.运动控制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主要参考书
[1] 陈伯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
[2] 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技术(第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 胡崇岳.现代交流调速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7
[4] 李仁定.电机的微机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5] 李志民、张遇杰.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大纲撰写人:赵群飞,何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