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
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由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联合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广播电视规划院、中央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为公司、百度公司、AVS产业联盟、中科院声学所共同组建,是国内数字媒体领域唯一被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中心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大战略为指引,围绕“异构网络协同传输、多源数据组织封装、超高清编码与计算、媒体网络内容安全、媒体云架构与服务”五大研发方向,打造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媒体网络国家研究团队,为中国的媒体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
二、“薄膜与微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薄膜与微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立于1993年8月,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开放运行。实验室根据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功能薄膜、纳米材料和微细加工技术与器件发展的重大需求,结合相关领域发展趋势和关键科学问题,系统、深入地开展创新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注重多学科交叉,微纳、信息、能源、生物技术结合,形成了具有紧密联系、互为依托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非硅MEMS微加工技术、薄膜材料与器件、纳电子材料与器件。形成了较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特色,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研究成果,为科学前沿发展、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电力传输与功率变换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力传输与功率变换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4年被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06年通过教育部专家验收正式运行。该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功率电力传动与控制、新能源变换控制技术与系统、电力传输控制技术、特高压电力传输绝缘关键技术:含有特高压绝缘技术;特高压电力传输电磁环境;特高压检测与监测系统。
四、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6年12月由教育部批准筹建; 2010年12月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挂牌运行。该实验室主体依托于上海交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研究和发展系统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构建面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试验平台,形成了复杂系统预测、控制与优化技术,自主系统与网络工程,面向健康与安全的图像信息处理三个相互联系、互为依托的重点研究方向。围绕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实验室在复杂非线性系统行为分析与控制、复杂工业生产过程的先进控制理论和设计方法、面向节能降耗的工业生产过程优化控制、大型复杂系统实时监测与优化、自主系统设计与控制、无线传感网络关键技术和应用、遥感技术与空间立体网络、基于医学影像的医疗诊断与手术导航、复杂目标特征识别与跟踪、海量生物数据挖掘与生命系统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研究成果,为学科前沿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高速电子系统设计与电磁兼容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高速电子系统设计与电磁兼容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8年5月批准成立,依托上海交通大学进行建设。实验室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系统级封装集成技术研究、专用高速数字芯片设计、电子系统电磁兼容与防护技术研究等。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36名, 均具有博士学位或教授职称。其中院士1名、长江学者2名、国家杰出青年和卓青基金获得者2名、973首席科学家4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总装专业组专家3名。实验室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六、人工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以校内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三个一级学科——计算机、信息通信、控制为依托,以上海交通大学在芯片设计、医疗大数据、网联汽车等方面的特色应用场景和平台为出口,聚焦数据瓶颈、能耗瓶颈、泛化能力瓶颈、可解释性瓶颈、可靠性瓶颈等人工智能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围绕新一代机器学习、智能感知认知、人工智能芯片等方向展开研究,增强基础技术研究能力,探索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和交叉应用高端人才培养新模式,助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七、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与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与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于2006年7月获教育部批准立项。本研究中心以网络信息系统综合安全管理与服务为主攻方向,在加强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科研的同时,注重加快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目前中心已建设完成并逐渐发展成为国内信息安全学科集群的科研基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络信息安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信息内容安全管理与监控,新型密码技术,高性能密码芯片等。在核心技术突破的基础上,中心以技术服务和成果转让的方式,一方面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化推广,另一方面实现对于国家重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保障。
八、上海市信息安全综合管理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信息安全综合管理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组建于2002年12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格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本实验室以网络信息安全综合管理技术为重点研究方向,目前已发展成为在国内信息安全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型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规模网络安全综合管理与监控技术;电子政务工程技术及公共服务;无线/移动网络安全管控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等。实验室在信息安全设备管理及安全事件关联分析技术、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技术、网络媒体内容监管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研究等方面积累了多项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实验室近几年来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防预研等科研项目50多项;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形成大规模网络安全综合管控平台、个人终端安全防护系统等产品,并得到良好的应用推广。“网络媒体监管信息系统 ”成果获200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九、上海市数字媒体处理与传输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数字媒体处理与传输重点实验室筹建于2005年12月,实验室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依托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系下属的图像通信与信息处理研究所(1998年组建)、无线通信技术研究所(2001年组建)参与共建。实验室建设的总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数字媒体处理与传输重点实验室,以联合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服务企业需求为重点,完成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标志成果、掌握共性关键技术、形成核心知识产权,凝聚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实验室在学术委员会指导下,依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面向国际学科前沿,结合产业需求,立足上海人才和产业基础优势,确定了包括图像编码与传输、视频分析与管理、网络计算与服务、媒体设计与呈现、系统集成与实现五个主要研究方向。
十、上海市可扩展计算与系统重点实验室
可扩展计算与系统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依托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围绕国家的战略目标,立足于应用基础研究,积极开展以网络为基础的动态自主可重构的计算理论、技术和系统的研究,解决传感网与物联网、虚拟化与云计算、高性能数据中心和海量存储系统、服务计算、可扩展系统安全等领域的相关科学问题。实验室注重探索计算系统新型应用模式,加强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结合,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十一、上海市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重点实验室
“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6月开始筹建,2011年11月上海市科委批准在上海交大建设“上海市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重点实验室”,并成为总装备部与上海市共建的重点实验室。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重点实验室的总体建设目标是:解决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中的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问题,探索适合北斗导航的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促进我国导航定位技术的研究、发展与应用。同时,顺应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需求,解决该行业生产实践中急需的关键技术与工程技术问题。
十二、上海市智能诊疗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智能诊疗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并与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有限公司和上海赛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筹建。2015年7月通过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该工程中心充分整合学校基础研究的资源,大力引进产业化关键技术人才,构成从实验室研发到临床研究、安全评估、中试放大和产业化工程规模化的开发链,围绕胃肠道疾病诊疗关键技术问题,加快胃肠道疾病诊疗仪器的智能化研发与产业化,加快智能层析芯片技术与循环血胃肠道癌细胞捕获与定量的微流控芯片的研发与产业化,提升我市智能医疗设备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上海市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十三、上海市非硅微纳集成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依附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上海市非硅微纳集成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成立于2014年,隶属于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为中小企业的开放型公共实验室。主要面向信息通讯方向的智能传感MEMS器件的功能材料研发和功能结构制备,涉及LIGA/准LIGA加工技术、UV-LIGA技术、电化学微加工技术、薄膜电子材料制备与微细加工技术、RF MEMS器件,Optical-MEMS器件、MEMS继电器、MEMS传感器、MEMS+IC等诸多领域。平台凝聚了一支人员精干,经验丰富的研发队伍,并拥有一百多项发明专利授权和数十项特色单元技术服务,平台队伍结构层次合理,具备从事高水平创新性研发工作的实力与条件,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国防重大专项,典型的研制成果包括:直径1mm微马达、18mm双叶直升机、MEMS 光开关、MEMS 光衰减器、MEMS 继电器等典型 MEMS 器件。2016年“基于多元兼容集成制造技术的MEMS传感与驱动器件”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十四、上海市硅基集成光电子器件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硅基集成光电子器件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现拥有100-1000级净化室1510平米,平台加工与测试设备总价值约8800余万元。平台建有一条面向硅、玻璃、有机基底,且能向下完全兼容的6英寸半导体级微纳加工实验线、一条3英寸非硅微纳加工实验线和一个光电材料与器件实验室,能实现最小近8nm以上微纳米图形加工。工艺能力涵盖光刻、氧化扩散、湿法清洗与刻蚀、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及干法刻蚀、结构与器件特性表征等,同时具备最先进的电子束光刻、聚焦离子束沉积与加工、深硅刻蚀等工艺能力。平台本着大力推进发展国家战略需求领域微纳器件的宗旨,同时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多个研究团队在硅基光电子领域的科研积累,将硅基光电子作为平台重点攻关发展的方向,先后开展了标准的硅基光波导结构、无源器件,并有序地启动了有源器件的研发,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同时,平台本着SIIS(服务-交互-创新-满意,Service-Interaction-Innovation- Satisfaction) 的开放服务原则,向校外科研机构、企业开放硅基光电子结构与器件及相关微纳器件与结构的加工服务,提供包括关键技术研发、资源建设整合、共享服务系统开发、培训等服务,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从事相关领域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大学、研究所及公司加入平台委托加工服务或项目合作,促进产学研合作,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
十五、领域操作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领域操作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于2019年经教育部批准建设,中心致力于研发新型操作系统,服务基于“5G+北斗”的战略新型产业新生态,支持“5G+北斗”的新生态领域智能应用,建成一支世界一流的操作系统研发团队,打造领域操作系统研究重镇,成为国家战新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支撑。现在固定人员30人,40岁以下的研究骨干占比约37%,其中教授12人,包括特聘专家1名,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名,国防科技卓越青年人才基金1名,特聘青年专家1名,青年长江学者1名。
十六、上海智慧戒毒与康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中心自2019年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建设,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戒毒管理局和上海钧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共建。中心通过开展可穿戴式人体生命体征无创检测,戒毒人员位置实时跟踪及定位,基于检测数据分析处理的戒毒人员身体状况综合评价及预警,戒毒人员认知神经功能康复、干预及作用效果定量评价,戒毒场所重点场合安防机器人预警与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构建集戒毒康复、监测服务功能和安全管理功能于一体的戒毒人员戒护与监控及评估体系,全面推进智慧戒毒场所建设,实现科技创新与戒毒执法管理、教育戒治、安全防控等领域深度融合,保障安全防控的智能化、戒毒管理的精准化、指挥决策的科学化,充分体现公正、规范、高效、安全、人本等价值目标。进一步开展上述研究成果在医院、敬老院和疗养院等社会公共场合的应用,推进上海市“智慧医疗”产业的进步和发展,提升上海市“智慧城市”、“和谐社会”的发展水平。
十七、上海市智能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该中心于2019年经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建设。中心围绕智能船舶综合电力系统技术,开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先进智能船舶电能质量、中压直流配电、智能船舶新能源应用等智能船舶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南瑞集团和江南造船等知名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研究。中心现有固定人员15人,其中教授5人,40岁以下的研究骨干占比66%;特聘教授1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青年特聘教授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1名。
十八、上海市传感器与测量仪器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上海市传感器与测量仪器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是上海市科委领导下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由上海交通大学负责建设与运营(具体承担部门为仪器科学与工程系)。该服务平台的重点服务领域主要面向智能制造、能源交通、环境健康等领域,服务对象主要为传感器及测量仪器的生产商、集成商和行业应用端客户,服务内容覆盖高精度、高智能的几何量传感器、热工量传感器、环境健康测量仪器的产品开发、中试检验、生产制造的创新创业产品全链条过程,包括新产品技术研究、生产技术支持、检测检测认证、信息与专利咨询、员工技术培训五大功能板块。
十九、上海工业智能管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工业智能管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面向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等交叉领域,围绕工业现场生产过程的信息感知、组网传输、机器人控制、管控平台建设等方向开展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具体包括:研究智能感知技术及系统集成、研究工业异构网络互联与管控技术、研究工业机器人高精度操控及长期作业技术、开发工业智能管控平台开发等。为智能制造及相关工业装备研发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通过建设开放共享的研发平台,为研发机构提供测试验证环境,为高端人才培养提供实训基地。中心将通过多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以及高水平技术交流,建设成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智能管控技术自主创新研究、高端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